石泉:深化“两山”实践让干群共享创建工作成果
2023-08-17 08:10:37
来源:
石泉县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位于陕西南部,是陕西绿色循环发展核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美好石泉发展定位,通过拧紧责任链条,守护绿色生态,强化要素保障,厚植绿色本底,壮大绿色产业,创造绿色价值,全方位、全地域、全链条、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富有石泉特色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之路。 扛牢政治责任,护航绿色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认真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坚持领导带头,靠前指挥,对标对表任务要求,对比对照先进典型,细化工作方案,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工作落实。拧紧责任链条,加强压力传导,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镇(村、社区)按照印发的责任、任务清单,协同发力、抓细抓实工作,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形成合力抓环保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县委、县政府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石泉山水,着力建机制、抓投入、严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监测监管、隐患排查、投入保障、投诉举报、责任落实”六大长效机制,创新推行“河长+警长+五员”工作运行机制、“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衔接机制和“两办”督查室、考核办三线督办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将生态环保纳入年度综合目标从严从实考核,以刚性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持续加大财政资金保障、重点项目策划储备等多元投入保障力度,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以上资金用于生态环保工作,为常态常效抓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强保障、硬支撑。 守护绿色生态,共建美好石泉。立足石泉生态优势,聚焦环保难点重点,下大气力抓好治理与守护工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净土”四大行动,让蓝天、碧水、绿地、净土成为美好石泉的最靓底色。在保卫蓝天方面,重点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工地扬尘、油烟污染等专项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9年的328天增长至2022年的357天,较2017年增加40天,创下了历史最优水平。在呵护碧水方面,坚持“三水”统筹、水岸共治,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及重点水域“四清四无”要求,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结合宜居城市建设,科学划定13个镇级水源地保护区,完善城市电力通讯、燃气、供排水管网建设,建成县镇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站39座、区域性生活垃圾填埋场4座,实现了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和生活垃圾收转运城乡一体化;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让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5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12%。辖区地表水始终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在建管绿地方面,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狠抓秦岭“五乱”整治,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绿色家园建设等工程,持续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全面落实“林长制”,强化巡查管护,松材线虫病疫木面积和数量实现“双下降”,朱鹮、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深入开展采石采矿领域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加快矿山修复治理,推动北辰森林公园、滨江公园、江南湿地公园提质改造,加大植绿、增绿、管绿、护绿力度,进一步巩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生态成果,县域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5.8%。在守护净土方面,大力宣传惠农补贴政策,推广绿色种养模式,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整治水、肥、药、膜等污染,倡导使用环保可降解产品,加大监测抽查力度,科学进行轮作,合理使用水肥,不断改善土壤质量,严防重金属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县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以上,重度污染耕地管控率达100%,未发生耕地土壤污染事件,牢牢守住了土壤安全。 发展绿色产业,共享生态红利。坚持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彰显绿色价值,让全县人民共享生态红利。一是推动生态农林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思路,用好“硒”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村产业大户,培育出石泉黑猪、石泉黄花菜、草池湾大米等一批“精优特贵”产品,六台山茶叶等1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定,农业增加值较2018年增长52.23%。大力发展蚕桑业,发展高效桑园7.6万亩,年养蚕量7万余张,主打“天虹牌”蚕种、石泉桑蚕茧、“鎏金蚕牌”丝绸等六大主导产品,蚕农实现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发展茶叶3.67万亩、水果0.95万亩、魔芋5.32万亩、标准特色经济林2万亩,建成饶峰光明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山林经济林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二是推动工业实现转型发展。坚持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关闭矿山19家、砖厂12家。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技改扩能降碳行动,万元GDP能耗由2018年的0.37吨标煤降为0.33吨标煤。实施招商引资前置审查机制,严防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地;高标准打造富硒食品预制菜产业园,并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特色专业园区”;“石泉食美”小碗菜“百城千店”全国连锁项目加速推进,已先后加盟20余家门店,首位产业带动力、竞争力日益彰显;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奥邦集团入选省级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单位,柏盛魔芋、正兴黄花菜获评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正兴有机绿色食品公司获批省级“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跑者称号。三是推动全域旅游实现融合发展。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特色山水文化资源,做足“旅游+”文章。深入挖掘鎏金铜蚕、鬼谷子、汉水、非遗民俗等历史文化,池河镇明星村走桑旅融合发展之路,唱响蚕桑文化,后柳镇中坝大峡谷、后柳水乡、中坝作坊小镇奏响汉水农耕文化体验游。围绕“田园观光、农家休闲、生态体验、健康养生”的特色旅游定位,建成饶峰驿站、沧海桑田、荷塘月色、本草溪谷等乡村休闲旅游景区。依托石泉县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天成丝业、珍爱农业等兼具工业生产和旅游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工业+科技”示范基地,有效增强了全域旅游的吸引力,旅游作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器”的作用日益彰显。2022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52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4.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据了解,石泉县立足绿色根基,扮靓生态底色,经营绿色产业,放大生态优势,创造生态价值,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唱响生态立县、产业富民之歌,取得明显成效。该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康养100强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市对县生态环保年度考核获得“十连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考核连续四年位居省市前列。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