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 李妍静 广州报道 根据世卫组织在2019年发布的近视报告,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67%,40岁以上人群的干眼症发病率超过30%,各类眼部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2021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了多项眼健康相关政策,以图建设和完善眼科医疗体系,推动我国人民眼健康事业发展。眼病防控已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深耕眼病防治临床工作、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研究,创立眼科人工智能算法和临床应用体系,实现眼病防治多项“0到1”的创新突破。在过去的十年间,林浩添带领团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眼病医疗相结合,与团队成员戮力同心,创研致盲眼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体系并规模化应用,推动眼科医疗的服务面向更广大的群众,帮助初级医生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服务,让普通群众可以更便捷地实现眼病筛诊,使得眼科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化、可及化,成果获得2021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致盲性眼病的防治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新动力。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请他介绍当下眼科医疗发展的一些情况与思考。 数字化赋能眼科新发展《21世纪》:医疗行业常常会有“金眼科银外科”的说法,眼科作为社会办医活跃的学科有何特殊的地方? 林浩添:在我看来,“金眼科”的“jin”其实不是金钱的金,而是精细的精。虽然他们的发音相似,但它们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人体的眼球本身很小,眼病的治疗需要精细地去解决。很多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显微设备的辅助,医生需要精细地判断相关疾病的病灶,还有相关的病情变化,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眼科作为社会办医活跃的学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人民群众的眼健康的需求非常大,而且要求也很高;其二,眼睛是一个很小的体表器官,眼病的诊断和治疗设备体积小,专科医生个体操作性强,独立运行的医疗机构可行性高。 《21世纪》:如何看待眼科医学发展中私立医院开始“超前跑”,但公立医院作为“老大哥”的市场状态? 林浩添:我国注册的眼科医生并不多,大概是4万名左右,但公众的眼病治疗需求是很大的。单纯靠公立医院的医生主体去服务,还是很难去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需要公立和私立医院共同努力。 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定位不同,公立医院除了要保持公益性,承担和保证大量的医疗基础服务,相比于私立医院还要更多地聚焦于眼科的疑难杂症,就是其他的民营机构解决不了的疾病。 而私立医院在商业化、服务化、规模化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或者说有一些优势。现在很多民营机构为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也贡献很多力量。在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疾病的诊疗上,私立医院在多方面还是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21世纪》:2021年您所带的团队是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的一等奖,团队所研发的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把技术和临床相结合,这是如何做到的? 林浩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除了公立医院这一特点,其自身定位会更特殊一些,因为它在眼科学的排名一直是全国第一的单位。因公立医院的特点和国家的资金、政策等的支持,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研究并解决临床难题。正是在国家支持和我们团队过去十年持续努力下才有了这项成果。 目前整个眼科或者眼病防治,最需要的就是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医疗资源的核心就是医生资源,但是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医生所耗费的时间较长,而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却飞快。这时我们就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去发展医疗。 我们团队研发工作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将顶级的医疗专家诊疗过程演绎出来,我们对专家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医疗相关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数据治理后,才能进行相应的算法训练,建立人工智能医疗模型,进而才能将专家的优秀的诊疗经验,通过智能云平台,传递到没有专家的机构和地方。通过这样的技术研发,初级医生也能通过相关数据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服务。 广东要建设卫生健康示范强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医疗能力下沉到基层。借助这种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相应的设备、平台部署到缺乏医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地方,赋予更广大的地方相应的眼病筛查和诊断能力。同时,通过医联体和互联网的转诊平台提供系统化指引,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未来我们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帮助不同地区的眼病诊疗水平发展更加均衡和充分一些,这是我们认为做医疗创新研发的重要意义和目标所在。 《21世纪》:在人工大数据的支持下,临床上技术是如何赋能基层并帮助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林浩添:不同的医疗行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医疗数据,在不同机构、不同团队、不同水平的医疗机构呈现出来数据的质和量都是不同的。但是总体上越是专业的眼科医院,越是高水平的专家诊疗得出的数据就越精确,数据的质和量得到进一步转化应用的可能性会越大。 我们如果将疾病的诊断难度分一级到五级,一级最容易,五级最难。我们团队所研发出的技术可以帮助初级的医生,从原来只能诊断二到三级难度的疾病的能力,提升到四级或五级,在智能辅助下,每名医生和每个机构,都可以做出更加精准的诊断。对于初级医生来说,除了疾病诊断,他们有了智能设备的辅助以后,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更多患者。 致盲眼病如何防治?《21世纪》:现在致盲眼病的常见多发人群有哪些? 林浩添:在以往经济卫生水平落后时期,致盲眼病多数是感染性眼病,比如眼表感染,产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影响组织结构和功能,导致眼盲,随着国家健康水平的发展,感染所引起的致盲性眼病慢慢减少了。 另一类是非感染性眼病,比如白内障。白内障是人体老化导致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得这种眼病,但这个病大多数是可以治疗的,是可逆的。目前白内障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 还有一类致盲性疾病是不可逆的,就譬如说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它是血糖引起的代谢异常、血管渗透,或者视网膜的损坏等,这种就是不可逆的致盲。 此外,还有一类,也就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也容易引起致盲病变。如果是中低度的近视本身大多数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但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发展极快,可能会引起眼底的结构改变而致盲。 《21世纪》:针对常见的青光眼、白内障、老花眼应该注意哪些防护和治疗? 林浩添:影响眼部疾病是否发生,有两种重要因素:一种是叫危险因素,另一种是保护因素。保护眼睛的总体思路,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搞清楚哪些是保护性因素,哪些是危险性因素,避免危险因素,创造更多保护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护眼睛。 譬如说,青光眼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因为眼球的压力超出正常,压力过大会破坏眼球中很多细胞结构,影响细胞应该发挥的功能。青光眼的形成具有很多影响因素,除了本身眼球内的结构特点,人们的焦虑情绪,还有长期在幽暗的环境下用眼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2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体检中关于眼科的检查似乎都是比较简单的,应该倡导怎么样的健康眼科检查模式? 林浩添:当前,大部分医院或者机构的眼科体检,还不是特别专业和规范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的眼科医生人数太少;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的医生不愿意去做常规眼科体检,常规体检往往是项简单、重复性工作。 我们现在所研发的系统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去解决上述这个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受检者都是正常的,但也有少数异常,怎么把这些少数人筛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眼病智能设备先筛一轮,再由专家进一步的确认诊断,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我们前期在国家的支持下研发了系列眼病智能筛诊技术和创新软件,并与国内企业进行合作,应用到很多医疗机构。我们接下来也将继续关注如何在大规模筛诊中进一步提高筛诊的质和量。 在眼科体检时,如果能够做到专业化、可及化、公平化,帮助人民大众在病情发展未严重之前就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医治,这将非常有意义。 《21世纪》:对大多数群众来说,多久深度眼科体验一次最合适? 林浩添:体检的频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层分类。像相对高危的人群就需要三个月或者半年检查一次。也有些群众的眼睛总体比较健康,只需要一年一次检查就行。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人群从来没有做过眼科检查,比如很多人一辈子都还没有接受过一次散瞳眼底检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健康问题是大家都应该重视的,常规定期的眼体检也必不可少。 到大医院体检费时费钱,到小医院又担心水平不行,这可能是大家眼科体检较少的原因。在我们研发出相关智能产品和技术之后,各个地方的医院或机构的医疗水平就有可能达到均质和相等的,可以使评判能力和标准相同。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群众只要有智能终端(如手机),就可以自己去做相关的眼病信息采集筛查,不用花费太多的金钱和时间,甚至可以做到有需要时随时随地进行检查,突破守护眼健康的时空瓶颈。 《21世纪》:如何定义眼科疾病中的高危人群? 林浩添:我们就以近年高发的眼病为例子,一类是血糖和血压有异常的人群,一般患病超过5年以上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这些人群最好半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建议检查一下眼底;另一类是高度近视近视人群,我们将近视600度以上的称为高度近视,有高度近视的至少每年需要进行一次眼底筛查等深度眼科体检,高度近视的眼球更容易合并发生各种病理病变,体检可以尽早发现异常并尽早治疗。 《21世纪》:最近大家关心热度比较高的网红滴眼液 “低浓度阿托品”被叫停网络销售,您作为专业的眼科医生如何看待? 林浩添:日常生活如果需要使用眼药水,最好在专业眼科医生的建议下,并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购买。当前,网红眼药水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很多网售眼药水的成分、比例、质量标准很难把控,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一些质量不过关、实际效果与宣传疗效不符等的健康安全问题。 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是目前在国际范围内认可的对近视有一定预防效果的药品。如果是正规商家产出的,经过监管机构认证,在专业医生检查后,需要使用才可以用。也不是所有的近视人群都适合用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控制近视发展,如果不了解相关风险,没有规范使用,如用量过度,还可能会导致中毒。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和最弱小的器官,需要大家特别地重视和保护。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