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宁县江镇镇始终坚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持续赋能乡村发展,通过抓学习,提能力,兴产业,谋长远,以细致工作培育乡村振兴力量,以机制创新消除发展梗阻,以现代思维纵深推动兴业共富,着力持续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硬质效”。 党建引领,培育乡村振兴“新种子” 紧抓组织建设不放松。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配强培优村“领头雁”,2021年村换届以来,村“两委”平均年龄41.6岁,大专以上学历39人。实施“跟班学习”制度,为村级后备干部量身制定跟班学习方案,在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识别选任干部。持续完善党小组建设,依据党员数量、村庄分布,组建52个党小组网格,通过党支部并联党小组、党小组凝聚党员、党员带动群众,构建“支部带领党员、党员凝聚群众、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格局。紧盯关键少数不放松。围绕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市场经济运营及职业农民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村干部协调群众,推动产业的能力。凝聚党员力量,依托14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党员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讲,以“土话说振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紧握“两强一增”不放松。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农事中心”建设,提供“育秧、托管、烘干、销售”等全流程农业生产服务,让科技增产,机械增效“唾手可得”。组织党员骨干、青年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乡村能工巧匠等不定期参加技能培训,推进“科技特派员”驻村制,选派13名专业人员,定点指导帮扶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定期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示范讲解,手把手帮助党员、群众提高生产技能。 做大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坚持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意识”推动乡村产业,围绕江镇特有“四色产业”(木耳、蓝莓、紫薯、面点),坚持市场导向,引入专业化运营,持续挖潜赋能,完成新合村虞山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向多品类食用菌产业园升级转换。推进蓝莓产业集聚发展,做好1400余亩蓝莓保育工作,完成600亩新增蓝莓种植任务。推动紫薯产业链延伸,提高村级山粉加工厂产量,实现鲜薯销售和山芋粉加工“齐头并进”。加快面点资源挖掘,投资5500万元建设江镇镇面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11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和面点馅料基地,利用怀宁县面点师协会和面点师大赛等协会会议平台,深度挖掘“面点师之乡”人才优势和市场,开展订单式生产。突出市场主体地位,由13个村筹资6500万元组建的“强村公司”,以“两园”(食用菌产业园、面点产业园)为依托,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管理,以订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承揽等方面为重点发展方向,对内凝聚合力,对外承接发展,实现“小公司大作为”。目前该公司已进入实质化运营。 创新机制,探索乡村振兴“原动力” 围绕富民强村,联动建强的工作思路,创新“三项”联动机制,打通产业发展堵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村与村融合发展,合力抱团取暖。探索建立村域共同发展途径,通过合作种植、技术服务、共同品牌创建等方式实现村与村之间资源整合、联动发展,逐步带动全镇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按照“产业融合、互助互赢”原则,江镇镇新合村、虞山村以及江镇镇虞公山联合党委通过共同发展黑木耳产业,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村与村民互助发展,实现强村富民。采取股份合作、技能培训、劳务用工、订单生产等方式,吸引脱贫户入股到特色产业项目中,同时每年提供不少于50个就业岗位,人均增收10000元左右;另外通过建立订单生产机制,菌棒生产基地无偿向农户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由农户自行组织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并集中统一销售,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同步增收。村与村干部共同发展,强化利益联结。加大激励力度,从村级干部绩效报酬总额中划出5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考核资金,村干个人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直接挂钩。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