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困有所扶”兜住城市困难群体保障线

2024-01-02 08:38:55 来源:

 近日,家住马鞍山市花山区花和佳苑廉租房的低保户李先生,欣慰地回顾起2023年的收获。这一年,他有了一份在社区做保洁的工作。虽然收入并不高,但对李先生来说是“雪中送炭”。

  43岁的李先生肢体二级残疾,其妻子患病,父母身体也不好,家里的经济担子压在了李先生身上。2023年,当地相关部门和社区积极协调,为他安排了辅助性公益岗位,在附近小区从事保洁工作。“每隔一两天就去社区打扫一次卫生,主要是户外保洁,既不影响照顾妻子,又能增加收入。”李先生告诉记者,除了每月到手的1000余元低保金,又多了500多元收入。

  李先生找到了辅助性公益岗位工作,得益于马鞍山市在“残有所扶”方面的主动作为。2023年,该市人社、残联、民政、财政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帮扶困难残疾人就业的通知》,通过开发辅助性公益岗位,实施兜底性就业帮扶,已帮助85名困难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残有所扶”是马鞍山市推进城市困难群众“困有所扶”集成改革的重要方面。2023年以来,马鞍山市加大城市困难群众帮扶力度,通过细化帮扶程序、创新救助举措、推进政策集成,构建多元化集成帮扶体系。在为城市低保家庭中的高中生免除学杂费,开发残疾人辅助性公益岗位,打造养老服务“马上送福”专业品牌,实施低保申报快速通道、绿色通道等方面探索推进制度创新,各项政策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探索推行。

  马鞍山市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困难群众帮扶工作。2022年,该市印发了《关于建立精准帮扶城市困难群众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筑牢基本民生底线。2023年,该市又将“健全帮扶城乡困难群众长效机制”作为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调研课题,市委深化改革委员会同时列为一号重点选题。为此该市开展多次基层调研,收集并梳理困难群众问题清单。通过调查发现,与农村地区制度健全、帮扶有效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相比,城市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机制尚不完善,且面临的问题具有复杂性。

  构建城市困难群众帮扶新格局,难题如何破解?马鞍山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赴杭州等地学习经验做法。经过充分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基础上,2023年该市由民政局牵头起草,最终在全省率先出台《城市困难群众“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实施方案》。全市全面梳理涉及低保、特困供养、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其他困难群体的各类救助惠民政策80余项。通过对政策整合运用,针对城市困难群众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别的不同,创新和集成分层分类的帮扶措施、帮扶机制等,推动打破政策壁垒、部门壁垒,帮扶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实施综合性、长效性的集成救助改革。

  “我们聚焦困难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养老、救助等领域,充分了解困难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找准症结、真抓实干。”马鞍山市民政局党委书记阮兵介绍。根据方案,2023年该市实施了“弱有所保、业有所就、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残有所扶、老有所养、善有所为”八大帮扶工程,兜住兜准兜好城市困难群众民生保障底线。同时,健全动态识别机制、主动发现机制,通过主动发现、快速审核、精准帮扶、跟踪问效,着力解决城市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据介绍,截至2023年12月底,马鞍山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城市低收入人口16281户23422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最强王者财经网 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1